何妨多說說你的「政績」

文/蔡翊楦

一早在新聞報導中看到蔡總統談及就職三年的政績,若有認真聽其細數豐功偉業的話,某些事情應該會讓人有「哇~原來是這樣」的反應。這篇文章當然不是想談論政治議題,而是想跟大家分享有關「表達」這件事。

或許是因為華人的教育方式使然,我們常被教導說不要居功、不要強出頭、不要放大自己……,默默地把事情做好就好,別向他人誇耀自己的功勞,甚至還會遵循「為善不欲人知」的道德風範,讓「應該值得被讚許的好事」,演變成「卑微的、不足為外人道的小事」。

相較之下,西方國家的教育是與我們迥異的,不但教孩子說自己的想法,還會鼓勵他們說出自己所做的事情,讓旁人有機會看見他的付出,進而有辦法給予肯定和回饋。

我在剛出社會的時候,就曾遇到了從國外唸書回來的同事。除了基本的個性差異之外,我也明顯地感受到受教育環境不同的影響,我們倆在表達上有著完全不同的風格。他總是主動向上級報告方才所做的事情,或主動在工作討論的過程中,說出自己已經完成的部分。儘管那些可能是我認定本來就該做好的事,我從不認為需刻意向他人表露。

隨著時間過去,我才慢慢意識到,「說出自己做了什麼」(例如,像小英總統一樣敘述政績)的這個動作,或許不是所謂的邀功,也不是想證明自己有多厲害。讓別人看到我做了什麼的同時,不但能增加他人對自己的理解,也可能因此減輕自己和對方之間的歧異。這樣一來,反而讓溝通有機會變得更順暢一些。

就像過去的我,總是按時(甚至是提前)完成交辦事項,認為「用行動表達我的努力」就是最棒的證明,或是拚命地做個「少說話多做事」的人,覺得做事比說嘴重要。然而,主管為了確認某些進度或細節,還是有可能會追問,或要求我做出口語報告,以讓他能掌握更多情況。原以為拚命做就能加快工作的效率,卻往往不見得能達成。

要我們改變從小到大的習慣實在是不容易,但在「不誇大、不邀功也不是想要脅他人的原則」下,適度地讓他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在人際關係中或許也不是件壞事。就像今天,是個很值得向身旁的人說句我愛你的日子(520)。與其只是默默地幫忙做什麼事,再默默地等待對方發現;不如好好地告訴對方你曾付出過的心意,或曾刻意為他做的舉動。有時那會比單純只是付諸行動還要感人。

透過口語表達的方式說說你的愛,其實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是嗎?

error: 如果對內容感興趣,歡迎與我們聯繫~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