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翊楦

延續上一篇談論關係的主題,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諮商關係」這件事。
曾有前輩這麼說著,「諮商關係其實是一段扭曲的關係」。
相較於一般常見的人際關係,諮商關係的確有些不一樣。
有的人或許會感受到心理師像長輩,有的人會覺得心理師像老師,
也有的人發現心理師很像自己的夢中情人……。
然而,不管你到底覺得心理師像什麼,或者你們的互動狀況如何,這樣的關係並不是平等的。
因為心理師不會跟你分享太多有關他自己的隱私,
但你卻可能需要把祖宗十八代全都交代完。
這樣的關係除了一週一次(或因著不同學派的差異,可能見更多次)的碰面,
私下見面是不被允許的。
心理師會說自己不能對朋友或家人做諮商,
當然也不太能和晤談對象有更多往來。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關係之所以開啟,全建立在金錢之上。
沒有金錢的給予(除非是義務性的服務或特別的情況),
幾乎沒有展開諮商關係的可能性。
過去曾在工作中,被青少年問過「你跟我談話/你關心我就只是為了錢吧?」
身為一個心理師,我的確不能否認,
就是因為錢,才讓我們認識和有所互動;
但過程中所給予的關心則與錢完全沒有關係。
(畢竟,這樣的工作是不可能發大財的啊!)
以所謂的買賣關係來看,諮商會透過心理師與來談者專注談話的過程,
提供陪伴、支持與協助等,進而讓對方得到困擾解決的結果。
這種關係或許也是一種利益交換,但交換的是彼此所投入的心思與情感。
對我來說,在這樣的互動中,常常有超乎金錢所能給予的精神滿足,
那才是最珍貴的無價之寶。
儘管不同的諮商學派對諮商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
但它時常反映出來談者面對人際關係的真實樣貌。
有時是面對父母的樣子,有時投射了自己和伴侶相處的模樣,
有時則是想要滿足在朋友互動中未能滿足的需求……。
在專注地被陪伴的過程中,來談者或許會因人際關係的重現而陷入困境。
心理師能做的,則是藉此重現的經驗,
協助對方調整或改變對此關係的看法/感受/情緒。
若雙方在諮商的過程中,不小心越線進入友誼關係,或甚至是成為伴侶關係,
想必會因諮商關係的轉變而讓原本的美好狀態破滅。
不是因為心理師是騙子,而是因為心理師也是人,
除了會有自己的特質或個性之外,也可能會因應自己的人際關係,
而有著不同於諮商中的人際互動模式,這樣的落差只會徒增更多困擾罷了。
總而言之,諮商關係並不是日常生活中最真實的樣子,
卻是可以協助來談者覺察人我關係的一面鏡子。
當然,若在諮商的過程中,覺得心理師與自己的頻率怎樣就是對不上,
也不用勉強自己非得繼續照這面鏡子不可。
有很多時候,諮商關係的適配性也是需要體驗過後才能體會的。
此外,若諮商結束後仍有緣再相遇,
再重新開啟新的關係則是與諮商關係無關的事情。
圖來自於一位優秀的畫家,但容我先為他的名字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