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翊楦

成為母親之後,
我的生活每天都繞著孩子轉,要擁有自己的一點點時間像是一種奢求。
但是我覺得我這樣的想法好自私,怎麼可以放著孩子不顧,只想著自己的需求呢?
我不知道為什麼明明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完了,還要這麼雞婆地幫忙別人。
可能是因為我不幫他的話,就沒有人會幫忙了吧?我覺得這樣的他好可憐喔!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互助合作、幫忙別人,不能成為自私自利的人。然而,長大之後,卻發現因為自己所擔任的角色變得更多元,生活中有許多情境會令人開始陷入兩難。
倘若將照顧的比例多撥一些給「自己」,就彷彿背負了「自私」的罪名,或違抗了小時候所學的處世道理。但若將照顧的比例多分一些給「看起來需要的人」,有時明明自身難保,卻因為心疼對方、看不下去或認為自己有責任等因素,而不得不「勉強自己」成為照顧者。最後的結果就是深陷於自責又難過的循環中,不斷地追問著……究竟要顧自己?還是要顧別人?
最常出現這種兩難的,或許就是文章一開頭所提及的「母親」(無論是新手或老手)角色。由於「母親」總是給人一種「萬能的照顧者」的印象,加上社會期待和文化影響,導致身為母親者,不管忙到多麼焦頭爛額,都不能拋下孩子不管。還有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的長照,老人家的照顧工作時常落在某些人身上,或許是因為他沒有全職的工作,或許是因為他最盡心盡力,但不管是哪種原因,這個照顧者是更需要喘息和停下來照顧自己的。
我們總以為照顧別人就是把事情做到完美,不能有絲毫的懈怠。但事實上,為了讓雙方都得到最好的生活品質和狀態,照顧他人的人更需要好好照顧自己。這不是一種自私的想法,而是在互相牽引的狀況下,找到自我的存在感,唯有讓自我能在困境中有所喘息,才能有更好的自我能提供他人更好的服務。
但話說回來,所謂的「照顧自己」到底是什麼?是要像貴婦一樣,每天無所事事,可以悠閒地做指甲、喝下午茶?還是為自己買個名牌包、逛街買衣服?常常出國?在臉書打卡放閃?好好地睡一覺?好好地看本書?抑或是好好地泡個澡也可以?
其實每個人所認定的自我照顧可能有不一樣的方式,有的人認為要自己照顧自己就好,有的人則會期待讓別人來照顧自己。但最重要的是,當這個事情做完之後,真的會讓你打從心裡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得到舒緩,而不是只有表面上得到了物質的滿足,但這種快樂卻很快就又消失不見,那就不是一個可以持續下去的好方法。
不管你最後找到的是什麼方式,記得,每天挪出一點時間和空間給自己。5分鐘也不嫌短,甚至在廁所裡放空也無所謂。只要能陪伴自己多一點、擁有那種舒適與滿足多一點,那就是最適合你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