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關心有關係

文/蔡翊楦

家庭是我們開始學習建立關係的起點,許多人際互動模式也可能是從中練習而來。但是,「血緣」卻也可能只是家庭成員唯一的連結。當你未曾對孩子/父母給予足夠的關心和付出,只期待對方因著你是他的父母/孩子,而回應或滿足你的需求,這不僅是件不公平的事情,也濫用了所謂的關係。

有時看著新聞報導,當記者敘說著某位老翁/老婦被棄之不顧,而未曾了解其背後的故事究竟為何,很容易就造成「父母可憐、孩子可惡」的結論。若有機會回顧其家中互動的歷程,會不會看到孩子其實未曾得到所謂的愛或關心?甚至是已經付出太多,只落得無力再多做什麼?

友誼和愛情亦然。家人以外的關係也可能有著類似的故事內容。例如,有些人仗勢OOO是自己十年(或更久時間)前的同學或朋友,期待因為當年的交情,就要對方為自己多做點什麼、給點好處或優惠;有些人還會在心中認定「我們是同學/好朋友,應該沒關係吧?」卻沒想過在畢業後的這些年,自己是否曾為這段情誼多些灌溉?認為過去的友情就足以讓彼此持續保有良好的關係。

事實上,就跟儲蓄一樣。若帳戶中未持續存入任何金額,卻希望有源源不絕的鈔票可領,除非是銀行系統當機或出現神蹟,這樣的情況根本不可能會發生。當情感帳戶被過度提領,自然就會出現不滿和怨懟,過去僅有的情感積蓄不但被消耗光,也可能透支到變成負債。

然而,並不是一味地付出,就能帶來最良好的關係。畢竟,關係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勢必是牽扯到兩個人以上的。當你選擇了不付出只想收割,自然會得到碰壁的結果。但過度付出而不懂得畫出界線,以為那樣的關心就是對方所期待的,或許根本讓人無法負荷。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喜歡的人際距離,或許會在與人互動後,才會意識到自己需要保有多大的空間。相對地,我們也需要在每次的相處過後,透過觀察和思考,覺察對方想要的距離,而不是只照自己的想法而已。最重要的是,在關係中找到適當的平衡點,才能讓彼此得到最舒服的感受。

error: 如果對內容感興趣,歡迎與我們聯繫~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