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魯蛇,怎麼辦?

文/蔡翊楦

「失敗為成功之母」是句從小就被不斷教導的名言,但有多少人真的了解這句話背後的意涵呢?還是只學會了說那個無聊的冷笑話—「鄭成功的媽媽是鄭失敗」,不曾真正地體會失敗的意義?

台灣前些年在網路上流傳著「魯蛇(Loser)」一詞,而開始竄起一股「魯蛇文化」。最初是嘲諷只會忌妒成功者的網民,後來逐漸附加了自嘲的意義,人們用該詞諷刺自己在薪水、工作、戀愛等層面未能獲得成就或優秀表現,不少年輕人更是用以自稱,例如「本魯蛇」、「本魯」等。至今,「魯蛇」已經成為一種形容詞,與「一事無成」或「失敗」等詞彙畫上等號。

在華人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已被訓練到須關注未達成的缺失,而「缺乏對已達成的鼓舞」。因為「沒有達到一百分」就是「零分」,這種決斷的「二分法」,造成了許多人對自我的否定與對他人的嘲弄。然而,人生是一趟因「選擇」而有迥異風景的旅程,若以「絕對的對」或「絕對的錯」來定義之,不只錯失了旅途中的美好,也無法顯現這趟旅行的獨特意義。

有時的確只差那麼一點,就能達成目標;但有時卻需要許多的力氣,才能抵達終點。然而,跟爬山一樣,儘管路旁有標示、手上有地圖可以參考,在還沒真正登上山頂之前,實際的路程究竟還有多遙遠,是很難單純以數據來說服自己的。甚至可能因為心理太焦慮,導致生理產生過多壓力,還沒攻頂就因身體不適而被抬下山。

因此,在面對挑戰的過程,若因過往失敗的經驗,只把焦點擺在「我好爛/遜/差」、「我做不到」,或不斷地灌輸自己「我是魯蛇」的想法,這不但是耗損時間的舉動,也會讓腦袋當機而無法發揮既有能力。

但情緒就是會卡在那裡過不去,又該怎麼幫忙自己解決這種卡關的困境呢?

韓劇《如此耀眼》中有一段劇情,女主角為挽救父親的性命,拚了命地重複追車、騎車、閃避轎車,這個橋段她做了不下上千次、上萬次或更多次,只為能成功搶救父親。儘管曾因為失敗無數次而沮喪,男主角鼓勵她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改變,最後她選擇重複、重複、再重複,直到達成目標為止。

如果你正在努力做的事情,是你覺得不做好會後悔的,那就試著再為自己多做一點吧!別讓「不夠好」的念頭佔據你腦袋太久,要謝謝它讓你知道這種作法不可行,只要再換個方式嘗試看看,說不定就能找到剛好得以解決的路徑。

但若這件事情真的不是那麼地重要,倒也不用非得把自己逼死不可,降低標準並沒有不好,有做總比沒做好。適度地放自己一馬,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error: 如果對內容感興趣,歡迎與我們聯繫~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