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翊楦

儘管心理師法通過已近18年的時間,民眾也因各種社會事件而越來越關注心理相關議題,但仍有許多人不知該如何找到專業的服務管道,甚至不清楚何時應向專業人員求助。這些心理諮商的需求可能因此被擱置,或轉由找其它替代方案處理之,例如找身心靈工作者、算命/占卜師,或甚至尋求宗教信仰等。
若想改變、拓展工作領域或合作機會,心理諮商工作者除了謹守該有的專業倫理與專業能力,勢必得花更多時間和心力,以讓其他人理解和認識自己(與自己的專業所在),而非只停留在「有病的人才要做心理諮商/治療」的污名化觀念中。例如,也許可主動與瘦身美容業者談合作,協助前來瘦身者強化其改變的動機,進而達到瘦身的目標。這對顧客和業者來說,將能締造雙贏的局面,亦能增加心理諮商與該產業合作的機會。
若想改變、拓展工作領域或合作機會,心理諮商工作者除了謹守該有的專業倫理與專業能力,勢必得花更多時間和心力,以讓其他人理解和認識自己(與自己的專業所在),而非只停留在「有病的人才要做心理諮商/治療」的污名化觀念中。例如,也許可主動與瘦身美容業者談合作,協助前來瘦身者強化其改變的動機,進而達到瘦身的目標。這對顧客和業者來說,將能締造雙贏的局面,亦能增加心理諮商與該產業合作的機會。
再者,除了直接服務的工作方式,心理諮商工作者也需要做更多的倡議與預防性的工作推廣以藉此強化民眾對心理衛生議題的關注,也能讓人們建立起「心理師對心理健康有所助益」的正向連結。畢竟,等人們發現有問題,才開始意識到要解決,都已經是較難撼動的時候。若能在問題尚未發生或剛開始時,就能有更好的方式處理,或許也能減少更多社會事件的上演。有些心理師努力地在網路上撰寫文章或出書,有些心理師則對大眾進行演講,甚至在心理相關的法案修訂上做把關的動作,這些方式皆能讓其它產業的人,有更多機會認識與了解心理諮商工作者能做到的事情或專業能力所在,也許未來將會在需要時,主動做出聯繫的動作。
在目前的考試制度下,每年產出的心理師有數百位。若大家只拚命地搶著現有的工作缺額,勢必會有更多人面臨找不到工作的窘境。但若能嘗試發展與各種產業合作的可能性,我相信這必能讓心理諮商的工作範圍變得更廣大,亦能幫助到更多需要的人們。如此一來,不但能減少專業工作短缺的困難,也可以滿足助人工作者協助他人的最終目的。